今天我们讲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小朋友们太熟悉了,应该都能背诵吧。这是你们上幼儿园甚至更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教会你们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几句,相信你们都能脱口而出。而我要问你们,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我想,你们会说:表现了草顽强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嘛!你们的回答没错。但我要问你们,你们知道这首诗原名不叫《草》,而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吗?“ 赋得”是借古人的诗句或成语来命题作诗的意思,有点像同学们在学校的命题作文;“古原草”,就是所吟咏的是古草原上的草,这是写作对象;“送别”,是这首诗的主题——但我们以前背的这四句,可与“送别”没半毛钱关系。
以前你们背的这四句,不是全诗,而是这首诗的节选。全诗是这样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我们先说前四句,它的大意是;那草原上茂盛的草啊,一年四季中,春夏疯长,秋冬枯黄;在秋冬枯黄时,即使遇上大火,全部被烧毁了,但一到春天,它们又重新开始生长——这是小朋友们所理解的。
下面四句又说了些什么?白居易接着说:你们看啊,那春天又长出的草,不仅长得茂盛,而且开出了鲜艳香甜的花,它们尽情地生长,都爬上了古驿道了,一直延伸到荒芜了的旧城上。在这芳草遍地疯长的时候,我又要与君分别,我是多么的不舍啊,我的不舍,就像这萋萋的芳草,充斥着我的整个内心。
我们得注意,这时作者写草,可不仅仅是写草,是通过草来写作者的别情。草生命力强,枯了又荣,火烧了还照样继续生长;它长到古道上,长到荒城里,长到天边,无穷无尽。而我的别情,我的不舍之情,就像这草,也在我内心疯长,没有穷尽的时候——草有多少,我的别情就有多少;草长到天边,我的心就远系天边;草没有停止生长的时候,我的别情就没有停止的时候……这别情充塞在整个天地间,永不消亡。这别情多么的沉重深厚啊,可与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相媲美,同时似乎更有深度与广度,因为草长是动态的,而潭水是静态的,且这种别情是弥漫在整个天地之间的。
从中我们能发现,这首诗四联八句,前三联六句,其实是为最后一联作准备、作铺垫的;前面讲草的生命力强,草的无处不长,其实是为了后面说离别之思在作者心头挥之不出,无法摆脱。前六句是辅,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是主旨、中心;后两句点题,点题目中的“送别”。
还有一点要说。标题上说“古原草”,突出了一个“古”字,这在诗中也有对应。第三联说“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其中的“古道”“荒城”便照应标题中的“古”字。并且“古道”与“荒城”,以其“古”与“荒”与“萋萋”“离离”的草相对照,一旧一新,对照表现出草那旺盛的生命力,那疯长的劲头,似乎还隐含着作者因朋友离去而落寞惆怅的心境。
这首诗我们就讲到这里。今天这节课,我们其实只讲到三个方面的内容:
1、有可能我们读的一些诗,都是节选,随着年龄增长,随着读诗渐多,我们可要尽可能地找到全诗来看,全面把握诗歌,不能停留在幼儿水平哟。
2、“草”这一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因为它长得快,长得铺天盖地,古人常让它与离思结合在一起,以草之多来说愁之多,以草之长来写愁之长,以草之无尽来说愁之无尽……李煜的《清平乐》就说:“离恨恰如春草,渐行渐远还生。”很明显,是以“春草”喻“离恨”,以草喻情。而小朋友们熟悉的李叔同的《送别》,开篇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开篇为什么写草呀,其实与送别有关;为什么有“古道”呀,与送别有关外,是不是与白居易的这首诗也有关呢?
3、诗歌如我们写文章一样,也有点题一说。如这首诗,前六句写“草”,照应题目的“草”,五六句照应“古原”二字,七八句照应“送别”二字。了解这一点,似乎对我们读诗也有一点帮助哟,可以让你更快更容易地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 | 程秀全
来源 | 第八期共读国学经典小学组微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