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年轻的时候,参加了一次政治革新运动,但是,这次运动在保守势力和宦官(太监)的反对下,几个月便失败了,柳宗元和另外几个一起革新的主要成员都同时被贬到偏远的地方去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司马事变”。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这个地方在当时十分偏僻,称为“南荒之地”。柳宗元所担任的“司马”一职,其实是闲职,无权也无势,实际上是地方官员看官的“罪犯”;官府没有他住的地方,他不得不在和尚庙的西厢房里安身。这次事件给柳宗元很大的打击,精神上相当地压抑,他只能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与孤傲,表达他政治上的失意与苦闷。《江雪》这首诗,就是在这个时候写的。
我们看第一、二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里写了两样事物,一是“山”,一是“径”(小路)。“山”前面加了个修辞词“千”,“径”前面加了个修饰词“万”;“千山”指山之多,“万径”指路之多。“千山”“万径”都怎么样呢?“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所能看到的、想到的山上,一只鸟都没有了;所能看到的、想到的路上,一个人也没有。为什么山这么多却连一只鸟都没有,路这么多却连一个人都没有呢?联系诗的题目“江雪”和下面的句子“寒江雪”,我们知道,是因为天太寒冷了——天太冷,人不敢出来,连鸟也不敢出来。这种冷气、寒气,作者没有直说,而是通过山上没鸟、路上没人这一夸张手法来表现,更见出天气的严寒,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冰天雪地。这是一、二句。
我们看三、四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如此冰天雪地中,其实还有一个人,他披着蓑戴着笠,一个人在小船上。他在干嘛呢?他在钓鱼?呵呵,是在钓鱼,但作者不说他在钓鱼,而是说他在“钓雪”——“钓寒江雪”。言外之意是:这么冷的天,鱼儿也像鸟儿一样不敢出来,他一条鱼也钓不到。
作者写冰天雪地中,在一只孤舟上一个渔翁独自钓鱼,有何用意呢?我们先从诗本身来看。诗三、四句说:“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舟”的“孤”与“独钓”的“独”合起来是“孤独”,它要表现渔翁的孤独!我们再看一、二句,如此广阔的“千山”“万径”的空间中,竟然没有鸟迹,没有人迹,只有孤舟渔翁一人,这便是孤独。因为把小事物放到一个大空间,二者一对比,孤独寂寞感顿时突现。不是这样吗?爸爸妈妈在家的时候,你们没有任何感觉;但爸爸妈妈一不在家,你不是觉得“房子好大好大”吗?这就是把小事物放于大空间,孤独寂寞感顿生。
我们都知道,诗人表面上写渔翁一个人在天寒地冻中钓鱼,其实是写自己。我们不能说渔翁就是诗人自己,但至少渔翁的心境就是作者的心境,渔翁的孤独寂寞,就是作者的孤独寂寞。作者在此,借天地之严寒来写自己内心的孤寂,借写整个世界没有一丝生气,来写自己的孤芳自赏,写自己对节操的遵守,写自己的坚贞不屈。
而如果联系到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为国为民参与政治改革,却被贬官发配到偏远地方,内心充满委屈、气愤、无奈,但却不变初心,不同流合污,是不是能更好的理解渔翁这一形象呢?这种联系诗人写作背景来分析诗歌的方法,就叫“知人论世”——要了解人的生平事迹来体会评论诗歌。而我们看后世总有许多画家喜欢把这首诗的意境展现在画布上,喜欢画“江天雪景图”,其实这也反映出,后人对柳宗元这种孤高坚守精神的推崇。
这首诗我们今天就讲这一点内容,归纳一下:
1、把小小的事物,放在一个大大的空间中,孤独寂寞感马上会显现出来。小朋友们可以联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去体会。
2、我们读诗,要适当的了解作者写诗时的背景,在此基础上去理解诗歌,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了,这种手法叫“知人论世”法。小朋友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去看看我们前面讲的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就能更好地理解“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寄寓的作者的情感。
作者 | 程秀全
来源 | 第八期共读国学经典小学组微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