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这四种事物组合在一起,那是春风中,暖阳下,黄莺在绿树红花间唱歌,视野范围内的“水村山廓”处处都飘荡着酒旗,它们迎风招展;这种景象有多大呢?不是小范围内,而是方圆“千里”之内都是如此。呵呵,这幅图画可真美。作者这里通过“莺啼”“绿映红”和“酒旗”“风”这四个景象,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称这四个景象为“意象”,这四个意象,抓住了春天的主要特征,把春天写活了,好像就在我们眼前。
这里我要强调的一点是,诗中只说“酒旗风”——“风”吹“酒旗”,但我们不能太死板,要想到,“风”既吹在“酒旗”上,让“酒旗”迎风招展,也吹在红花绿树上,使红花摇曳绿叶生姿,也吹在人们的身上,让我们感觉到像母亲的手轻拂一样的温暖——春风,它是无处不在的。想象力的展开,让我们可以更好的体会诗情。
我们再看三、四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几个意象呢?有两个:
一个是南朝遗留下来的“寺”庙“楼台”;
一是江南的“烟雨”。
“寺”庙“楼台”有多少?诗中说是“四百八十”,够壮观的了;它们全在“烟雨”的包裹之中,朦朦胧胧,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有一种迷蒙的美。当然,只有死老筋的人才会想象为只有“楼台”在“烟雨”之中,其他的绿树红花不在“烟雨”之中,“酒旗”不在“烟雨”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歌前后的内容联系起来,甚至联系生活去想象,对于体会诗情来说,这是很重要的。
这里有个有趣的话题。明朝有个人说,诗中“千里莺啼”的“千里”用得不好。他认为,“千里”这么大的范围,“莺啼”声,谁听得到呀!“千里”“绿映红”,这么广阔的空间,哪个人看得到呀!这个“千”字有问题,应改作“十”,改为“十里莺啼绿映红”就好了,莺啼呀,绿映红呀,村郭呀,楼台呀,僧寺呀,酒店旗呀,都在这“十里”之中。
它说得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哪个人可听到“千里莺啼”?有哪个人可以看到“千里绿映红”?杜牧的诗不符合生活。但是,我想说的是,“十里莺啼”就听得见吗?“十里绿映红”就看得见吗?呵呵,也看不见,听不见!那个人改的,还是有问题。还是清朝的一个人说得好,他说,题目是“江南春”,江南方圆千里,千里之内,到处是“莺啼”“绿映红”,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四百八十寺的那些楼台,全在烟雨中也。这个评论者能展开想象的翅膀,知道什么是夸张的手法,知道什么叫以点带面,这才是展开想象的正确的读诗方法。
顺便再说一点,第一二句,作者在描写景物的时候,既有视觉,也有听觉,还有触觉,三种感觉器官同时并用来描写春天的景物,这种方法我们要学习。
我们有眼,可看;有耳,可闻;有鼻,可嗅;有皮肤,可感受。但我们在写景的时候,习惯于用眼,而把耳朵、鼻子、皮肤等感觉器官丢掉了。多种感觉器官并用,这样才能立体的描写景物,所写出的景物才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首诗就讲到这里。小朋友们可以再回顾一下,这首诗主要有哪些意象?是“十里”好还是“千里”好?读的时候,体会一下,哪些是眼睛看到的,哪些是鼻子嗅到的,哪些是皮肤感觉到的。不仅读这首诗的时候要这样,读其他的诗的时候,也要这样哟。
作者:程秀全
来源:第八期共读国学经典小学组微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