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星国学大赛由中华书局指导,《中华活页文选》杂志社主办,以“弘扬传统,热爱生活,提升素养,培育人格”为理念。大赛高中组亦为高校选拔具有国学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人才,综合中国古代文化、中国通史和中国哲学学科内容,重点考查选手的国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大赛高中组自2016年9月启动以来,获得众多高校的认可与支持,武汉大学、东北大学和吉林大学的《2017年自主招生简章》,明确将大赛奖项作为其自主招生优先报名条件。2018年,1373名大赛获奖选手通过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74所高校的自主招生初审。
一、比赛形式
大赛设置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环节,其中决赛环节限高一、高二年级参加。
(一) 初赛
1. 重点考查选手的国学经典思辨性阅读和综合写作能力。选手须根据试题在线提交一篇作文(试题和评分规则见大赛官网)。考评结果为“一级”或“二级”的晋级复赛(不超过参赛人数的30%)。
2. 符合以下条件的学生,可以免初赛直接晋级复赛:
1) 往届中华之星国学大赛(高中组)获得省级三等奖及以上奖项;
2) 往届中华之星国学大赛(初中组)或中华之星国学少年荟(初中组)获得全国三等奖及以上奖项;
3) 中国大学先修课程(AC)《中国古代文化》或《中国通史(古代部分)》考评结果为A-及以上。
注:其他直通复赛通道将陆续开放。
(二) 复赛
1. 现场闭卷笔试,根据各地区参赛人数,在全国各地开设赛点,选手可以就近参赛。
2. 重点考查选手的国学常识掌握水平、国学经典鉴赏水平、思辨性阅读和综合写作能力。试卷满分150分,包含国学常识、阅读和写作等(试题说明详见大赛官网)。
3. 复赛将决出全国一二三等奖和省级一二三等奖。
(三) 决赛
1. 决赛将通过笔试、演讲、辩论等形式,多方面考查选手国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2. 根据决赛成绩可升级或增补奖项,并评选出全国冠亚季军和全国二十强等奖项。
二、参赛日程
(一) 初赛
【初赛第一阶段】*已结束
1. 报名时间:2018年9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
2. 作品提交时间:截止至2018年11月5日。
【初赛第二阶段】
1. 报名时间:2019年2月15日至2019年3月15日。
2. 作品提交时间:截止至2019年3月18日。
*初赛第二阶段仅限高一高二年级同学报名参加;初赛两个阶段中有任一阶段晋级复赛,均可参加第四届大赛复赛。
(二) 复赛
1. 报名时间:截止至2018年11月30日。
2. 比赛时间:2018年12月31日(高三年级)、2019年5月2日(高一、高二年级)。
(三) 决赛
1. 决赛时间:2019年7月底或8月初。
三、 报名方式
登录大赛官网或高考百科APP,在“个人中心”->“基本信息”中完善选手信息。进入“个人中心”->“我的竞赛”->“第四届中华之星国学大赛”报名参赛。
初赛报名费用80元/人;复赛报名费用200元/人。
四、大赛奖励
(一) 选手奖励
1. 全国奖:不超过复赛人数的10%(按3:3:4的人数比例分设一二三等奖);
2. 省级奖:每省除全国奖外,不超过复赛人数的30%(按3:3:4的人数比例分设一二三等奖);
3. 高三年级与高一高二年级分开评选。
(二) 教师奖励
1. “特级辅导教师”称号:从“高级辅导教师”中评选出的辅导老师(不超过50名);
2. “高级辅导教师”称号:全国奖选手的辅导老师;
3. “优秀辅导教师”称号:省级奖选手的辅导老师;
4. “优秀组织奖”证书:组织100名以上选手参加复赛的老师。
注:特级辅导教师评选限本届“高级辅导教师”参与。2019年9月30日前,参评教师向大赛邮箱提交一篇关于辅导经历和心得的文章(邮件标题注明“特级辅导教师评选+姓名+学校”,文章限2000字以内)。文章将组织专家进行评选。优秀文章还将有机会在《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杂志刊登,或由中华书局结集出版。
(三) 学校奖励
本届大赛复赛参赛人数超过200人,并且获奖人数超过20人(须包含至少3个全国奖)的学校,将获颁“优秀生源基地”奖牌。
(四) 获奖结果查询与证书发放
1. 高三年级:2019年2月20日起,可登录大赛官网或高考百科APP查询比赛结果,获奖选手可以下载获奖证明。获奖证书将于2019年2月底发放。
2. 高一、高二年级:2019年5月15日起,可登录大赛官网或高考百科APP查询比赛结果,获奖选手可以下载获奖证明。获奖证书将于2019年9月起发放。
五、补充说明
(一) 参赛作品的著作权归《中华活页文选》杂志社所有。《中华活页文选》杂志社有权直接或委托合作方以电视、报刊、网络、手机、图书及其他任何形式的载体发表或使用该作品。发表及使用时,作品的署名为原作者署名;
(二) 如选手在报名参赛期间出现作弊等违规行为,组委会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并通报批评;
(三) 通联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北邮科技大厦305 “中华之星国学大赛组委会秘书处”,邮编:100876。 联系电话:400-807-9991(工作日 10:00 – 20:00);
(四) 大赛官方网站:http://www.gxstar.cn;
(五) 大赛指定报名APP:高考百科;
(六) 大赛官方邮箱:admin@gxstar.cn。
六、参考用书
(一) 指定用书:《高考国学一本通》;
(二) 指定杂志: 《中华活页文选》高一年级,《中华活页文选》高二、高三年级;
(三) 扩展阅读: “中小学传统文化必读经典”丛书。
*以上图书、杂志均为中华书局出品。
中华之星国学大赛组委会
2018年9月
附件
一:大赛专家顾问团
二:获奖选手2018年自主招生初审通过情况统计
三:大赛参考用书
(一) 大赛顾问
叶嘉莹:著名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客座教授,获颁“2015 - 2016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
(二) 大赛指导专家
李汉秋:著名人文科学学者、教授,古典文学专家,全国政协委员
王岳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百家讲坛”主讲
李 山:古典文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启功先生弟子,“百家讲坛”主讲
漆永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文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
康 震:古典文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
顾之川: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张鹏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三) 大赛命题评价委员会专家
李 山:古典文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启功先生弟子,“百家讲坛”主讲
漆永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文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
顾之川: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张鹏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尹 涛: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中华活页文选》杂志主编
于 亭:武汉大学国学院副院长
李剑锋: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谷曙光: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梁永安:复旦大学文学院教授
戴庞海: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张 静: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叶嘉莹先生助理
(四) 大赛特约专家
顾 青:中华书局总编辑
尹 涛: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中华活页文选》杂志主编
杨 雨: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百家讲坛”主讲
苗怀明: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戴庞海: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任慧峰: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
朱 蒙:山东教育考试研究发展中心主任
郭建民: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
附件二:获奖选手2018年自主招生初审通过情况统计
2018年,超过65%的大赛获奖选手(1373名)通过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74所高校2018年自主招生初审。
具体数据如下(按学校代码排序):
北京大学(29人) |
中国人民大学(151人) |
清华大学(15人) |
北京交通大学(5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8人) |
北京理工大学(3人) |
北京科技大学(2人) |
北京化工大学(8人) |
北京邮电大学(1人) |
北京林业大学(9人) |
北京中医药大学(24人) |
北京师范大学(25人) |
北京语言大学(4人) |
中国传媒大学(50人) |
中央财经大学(9人)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0人) |
中国政法大学(13人) |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5人) |
南开大学(24人) |
天津大学(3人)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5人) |
大连理工大学(4人) |
东北大学(20人) |
大连海事大学(1人) |
吉林大学(2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7人) |
复旦大学(3人) |
同济大学(2人) |
上海交通大学(3人) |
华东理工大学(4人) |
东华大学(12人) |
华东师范大学(22人) |
上海外国语大学(2人) |
上海财经大学(31人) |
南京大学(12人) |
苏州大学(14人) |
东南大学(7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4人) |
南京理工大学(15人) |
河海大学(13人) |
江南大学(3人) |
南京农业大学(2人) |
中国药科大学(2人) |
南京师范大学(1人) |
浙江大学(2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人) |
厦门大学(10人) |
山东大学(87人) |
中国海洋大学(9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4人) |
郑州大学(15人) |
武汉大学(115人) |
华中科技大学(17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1人) |
武汉理工大学(11人) |
华中农业大学(8人) |
华中师范大学(28人)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4人) |
湖南大学(64人) |
中南大学(20人) |
湖南师范大学(16人) |
中山大学(21人) |
华南理工大学(4人) |
四川大学(48人) |
重庆大学(12人) |
西南交通大学(7人) |
电子科技大学(6人) |
西南大学(107人) |
西南财经大学(3人) |
西南政法大学(4人) |
西安交通大学(3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4人) |
兰州大学(104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6人) |
|